产业简讯
贵州荞麦产业发展交流会 交流材料之三
贵州荞麦产业发展交流会 交流材料之三
编者按:2015年1月12日,由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和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承办,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仙农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协办的“贵州屋脊 •中国凉都——贵州荞麦产业发展交流会”在六盘水成功召开。在交流会上,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部副部长刘渠作了题为“贵州苦荞产业化展望”演讲,经汇总整理形成如下交流材料,供参阅。
一、历史悠久的贵州苦荞
1、荞麦主产区
荞麦原产于中国,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神农书》中将荞麦列入为八谷之一。贵州是中国“三大苦荞”种植基地之一,种植面积约2.5万hm2,总产量约6万吨,我省苦荞主要产区集中在六盘水市和毕节的威宁、赫章等高海拔地区。
2、深厚的苦荞文化
贵州有悠久而深厚的苦荞文化,自古以来,苦荞麦就是贵州彝家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省广大农村,至今流传着“荞翻山,麦打垛”等民谚俚语。
3、苦荞加工企业
近年来,贵州苦荞麦加工企业的投资规模、装备水平、产能等快速提高,加工能力突破10万吨,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 其中,六盘水达到6.5万吨,产值可达13.5亿元以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4、丰富的荞麦产品
独特的加工工艺,出产苦荞酥、苦养茶、苦荞米、苦荞粉、苦荞糊、苦荞羹、苦荞月饼、苦荞沙琪玛、苦荞米果卷等丰富的系列产品。
二、广阔的市场前景
1、丰富的营养药用价值
苦荞有“五谷之王”的美称。根据中国农科院、湖北农科院对贵州19个苦荞品种品质进行鉴定,蛋白质含量最高为9.89%,脂肪含量为2.60%,有19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小麦、大米、玉米,尤其富含生物类黄酮(芦丁)、槲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抑制三高症。
2、独有的中华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养生文化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黄帝内经》中所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药食同源”:食物即药物。五谷杂粮,各有所长。人类主要靠粮食摄取营养素,只有杂食才符合人体的生理健康需要。
3、巨大的出口市场
目前,我国荞麦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荷兰、朝鲜、意大利等国,其中日本约占我国出口总量的70%~80%。
三、合力打造贵州苦荞产业
做大做强贵州苦荞,需要政府、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企业等社会各方的倾力支持,合力打造。
1、政府支持
(1)2012年国发2号文件着重指出:贵州要“因地制宜发展薏苡、苦荞、芸豆、芭蕉芋等小杂粮,实施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工程”。
(2)六盘水被定位为“国家级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3)克志书记在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的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大省,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4)敏尔省长在部署今年政府重点工作时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坚持以加工为突破口,培育引进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农产品加工业总量产值增长20%以上”。
(5)政府股权基金的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加入。
2、技术支撑
(1)聘请农业部学科体系科学家,借助省内外的科研力量,加快黔苦系列新品种的选育、引进、改良,进行规模化种植技术研究;
(2)加大“测地种粮,测土配方施肥”力度,开展产地环境质量认证;
(3)开展综合加工技术攻关,开展苦荞生物活性物质、健康食品配比研究。
3、品牌营销
(1)传统零售渠道:专卖店和超市;
(2)“O2O+连锁经营”,利用互联网扩大销售渠道;
(3)培育品牌:企业品牌和贵州品牌。
4、充满信心
马云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公众对健康养生重要性的认知度不断提升,健康产业成为金融风暴中少数不缩水的行业之一。
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以“培育项目、服务企业”为宗旨,开展“贵州苦荞产业化”课题研究。
我们对贵州苦荞的未来充满信心!
(汇总整理:贵州产研院 项目研究部)